中国哪些城市营商环境最好?2018年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研究成果发布
县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坚持“结果导向”,以营商主体选择结果作为衡量县域营商环境的核心标准,构建包括公开透明、企业活力、要素吸引、设施领先、生态友好五个方面13个具体指标。
营商环境百强县分布:东强西弱,中部崛起。东部地区有66县跻身营商环境县域百强,前十名悉数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有22县进入。西部和东北地区仅分别占据7席和5席。江苏、浙江、山东三足鼎立,县域数量分为18席、18席、17席。
县域新势力。营商环境百强中共有39个非赛迪县域百强成员,占比近4成。从分布看,营商新势力的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县域主力军。共有61个县市既是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其中东部地区贡献了50个。
面临人口资本双外流挑战。约20%以上的县域存在常住人口负增长。营商百强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平均值约20%。近6成县域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不到20%。从外商投资,近25%的县域新增外资零增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宏观战略的客观要求。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各地也正掀起 “重商亲商”为主的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热潮。
县域营商环境成为地方治理竞争的新场域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深耕研究领域十余年,对营商环境做了十分深入的县域调研。为了结合中国特色、体现县域特点,使县域营商环境评价更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坚持结果导向,以一个地方对营商对象的吸引力来评价营商环境水平。
1、评价对象
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本研究将评价对象界定为: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以外的1891个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包含365个县级市、1356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林区。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2、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
县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一个核心,五个突出”的思路,即以营商主体选择结果作为衡量县域营商环境的核心标准,突出县域营商主体的活跃程度:企业、人口、金融、消费,突出地方绿色发展水平,突出网络时代县域政府服务公开透明程度,突出高铁时代营商新支撑,突出引入大数据监测指标。
中国县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018年县域营商环境百强榜
2018年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区域分布
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营商环境百强中共有39个非赛迪县域百强成员,占比近4成。从分布看,营商新势力的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表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县域营商环境进步显著。这些进入营商百强而没有进入县域经济百强的县域未来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未来发展潜力极强。
一、区域新分布:东强西弱,中部崛起
二、省域分布:头部独大,苏浙鲁三足鼎立
高水平营商县域呈现连片分布态势,浙江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主要聚集地。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引人注目,入榜县域总和占比过半,分别占18席、18席、17席。其余各省入榜县域数目均少于10。内蒙古、宁夏、贵州、新疆四省(自治区)仅一县入榜。西藏、山西、陕西等12省(自治区)的县域无缘营商环境百强。
三、县域新势力:营商百强中的非县域经济百强表现突出
营商百强县域中的非经济百强县
四、县域主力军:“双百县”成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
营商百强县域中的经济百强县
五、县域营商新挑战:人口资本双外流
县域面临人口外流挑战。全国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人口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更加重要。但研究显示,20%以上的县域存在常住人口负增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域人口外流更为突出。而昆山等前十名人口流入最多的县域占百强县全部人口流入的约5成。
新增资本是县域营商环境优化的直接体现。营商百强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平均值约20%。6成县域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不到20%。而前十名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比最高的县域平均为36%。
从外商投资,近25%的县域新增外资零增长。而以江阴为代表的外商投资最多的十个县域占营商百强全部吸引外资的近78%。
六、县域营商新趋势:高铁加速资源集聚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国家高速铁路网日益完善并向县域延伸,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高铁成为县域导入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工具。研究显示,高铁与县域资本聚集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43%的县域尚没有高铁通达,而义乌、昆山等头部县域高铁班次近200次。
七、公平信用,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新主张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县域营商环境优化计划。引入第三方机构展开县域营商环境诊断,提出制约本地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做好整体设计,针对制约营商环境提升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计划。
二要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亲清营商环境。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并降低通关环节费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三要规范市场秩序,打造公平信用营商环境。鼓励市场主体自由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加快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
四完善机制,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等企业权益保护,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调解方式的作用。
文章来源:赛迪顾问